门护栏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门护栏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中国十大能源新闻盘点之石油与天然气篇dd-【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6 08:17:14 阅读: 来源:门护栏厂家

中国十大能源新闻盘点之石油与天然气篇

中国页岩气网讯:能源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它不仅本身内涵丰富,更是与经济、政治、军事、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并且,当下正是能源问题日益凸显、能源行业深刻变革的时期,供需矛盾突出、环境压力增大、安全隐患严重……这些问题在受到各国政府空前重视的同时,也牵动着普通百姓的神经。

在即将过去的2009年,我国能源界究竟发生了哪些大事,吸引着全球的眼光,决定着未来的发展和走向?本期,《中国能源报》为您盘点2009中国十大油气新闻以及电力新闻,下一期,将会推出2009中国十大煤炭新闻以及新能源新闻,敬请关注!

“油气”新闻排行榜

贷款换石油落定六单 危机下的双赢策略

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 油气战略通道初步成型

《石油价格管理办法》颁布 过渡时期众口难调

南海“蓝色圈地”战起 中国应加快步伐

石化振兴规划出台 利好行业长期发展

第二期储备基地全面展开  未来或不再“望油兴叹”

“气荒”席卷而来 呼唤体制健全

中石化收购Addax 频频“出海”助推安全

独山子炼化项目投产 “大跃进”炼油喜忧参半

中海油南北售油 市场主体多元化加速

1 贷款换石油落定六单危机下的双赢策略

2月17日,中俄签署协议:中国将向俄罗斯两家石油企业提供共计约250亿美元的贷款,而俄罗斯也将从2011年起,在未来20年每年向我国输出1500万吨石油,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提供贷款金额最大的项目。

2月19日,中巴达成协议:中国向巴西国有能源公司提供约100亿美元贷款,巴西将在未来10年内按市价每日向我国供应10万至16万桶石油,这一协议在11月4日正式签署。

之后,中国又签署了一系列“贷款换石油”能源协议:2月21日与委内瑞拉签署40亿美元协议;3月13日与安哥拉签署10亿美元协议;4月17日与哈萨克斯坦签署50亿美元协议;7月14日中国与厄瓜多尔签署10亿美元协议。

点评:“贷款换石油”协议的共同特点是:中国以贷款、基金等资本要素,换取产油国供油合同、联合开发等资源要素,实质是“资本换资源”。资源国和实业国(消费国)此番“相向而行”可谓各取所需,实现双赢:资源国得到了急需的美元,而中国则为能源安全再添砝码。这将有助于开启危机后的全球理性繁荣,最终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

就中国的能源战略来说,此举是中国在国际资源金融史上的首度大规模尝试,具有改变过去开创未来的战略意义。这也意味着中国摆脱了单一的陆地或海上储备方式,走向合约储备方式。这一全新的贸易模式,为中国带来了长期稳定的油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石油进口和战略储备问题,而且增强了中国未来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同时,我国把部分美元资产转换成油气等资源类资产,对于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推动外汇储备的多元化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 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油气战略通道初步成型

12月14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该管线起自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格达伊姆,途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止于中国境内新疆霍尔果斯,与西气东输二线相连。管道工程启动于2007年7月,采用双线铺设,单线长度1833公里。按照建设计划,2010年9月底双线将建成通气,2011年底达到年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这是中国修建的第一条跨国天然气管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

今年以来,中国在油气管道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3月26日,中缅签署了《关于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政府协议》;5月18日,中俄原油管道中国境内段在黑龙江省开工。

点评:中亚、中缅、中俄管道,再加上已经建成的中哈管道,我国西北、西南、东北、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初步成型,来自各个油气产出国的原油、天然气将源源不断地通过这些管线输入我国境内,对改善我国能源供应格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西南方向的中缅油气管道,它将分散中国进口石油渠道过于单一的风险,绕开马六甲海峡,开辟中国油运的“印度洋线路”。

只是目前对我国打造油气进口战略通道、保障国家石油安全还不能过于乐观。中俄、中缅油气管道都尚在建设中,而西北方向的油气进口通道还可能面临西方市场强有力的竞争,陷入和欧美“抢油、争气”的局面。我国还不能立即形成油气进口四足鼎立的局面,也不能根本改善我国石油进出口过于依赖海运的格局。

3 《石油价格管理办法》颁布过渡时期众口难调

5月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简称《办法》),全文20条,共2000余字。主要内容包括:一、原油价格由企业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自主制定。二、国内成品油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合理流通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三、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点评:自从《办法》颁布以来,质疑声就远远盖过了叫好声。其中,抱怨声最大的就是两大石油巨头,他们认为该《办法》使得成品油调价机制过于简单、透明,导致投机、囤货等现象在各地频频发生,不利于整个油品市场秩序的稳定。

发改委颁布《办法》之初,本是希望能够作为新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有力补充,在民主立法精神的“人性”和保证成品油市场效率、稳定的“理性”上,满足多个相互影响的利益目标,取得某种平衡。可是结果却并不那么乐观。

实际上,《办法》所体现的也不过是一种介于计划体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过渡形式,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市场机制,存在漏洞或者不完善的地方是必然的(更何况早已言明只是“试行”版),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其必将更加完善。

4 南海“蓝色圈地”战起中国应加快步伐

今年以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南海问题上动作频频。越南将南沙区域划分成上百个油气招标区,同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不断签订油气勘探开发合作合同;8月15日,菲律宾政府批准与一家英国公司合作勘探南沙礼乐滩附近的油气资源。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南海上空灯火辉煌,1000多口油井忙碌地工作着,但其中没有一口属于中国。”

点评:自从南海的油气价值被发现后,各国围绕着这个“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开始了争夺海洋资源的“蓝色圈地运动”。

这场油气争夺战中,我国一直以来“重陆地、轻海洋”的思想以及对海洋价值的不了解为其他国家实现野心留下了通道。陆地上我们为了争夺一寸土地不惜流血牺牲,但是那么多岛流失,却后知后觉,如今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中,有争议的海域占一半以上。长期以来,我国在南海油气资源、海产资源、交通、气象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严重滞后,甚至是空白。到目前为止,南沙海域已经发现油气田近200个,但我国在这儿连一口油气井都没有。假如我国能够早日实现对南海诸岛及海域的有效开发、有效管理,包括行政区划、机场、渔场、人口规划、油气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南海争议产生的机会就会小很多,或者就不会产生。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如果等到南海争议解决了之后再开发油气资源,我们就可能拿不到任何的油气资源了。现在,我国应该快速行动起来,制定油气发展规划、加强两岸以及国际合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南海开发。

5 石化振兴规划出台利好行业长期发展

2月19日,国务院公布《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简称《规划》)六条框架性意见。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规划》细则,成为石化产业2009—2011年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

《规划》细则全文近6000字,共分5个部分,提出了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化肥、油品储备等政策措施,明确了11项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分别是保持产业平稳运行、提高农资保障能力、稳步开展煤化工示范、抓紧实施重大项目、统筹重大项目布局、大力推动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支持企业联合重组、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点评:《规划》的出台,对于年初陷入低迷的石化行业,像一场及时雨。它从政策层面释放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保持产业平稳运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石化产业的景气度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就《规划》出台的短时期内来看,石化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金融危机导致下游行业需求比较低迷,而并不是缺少重大项目。因此,《规划》对当时的石化行业提振作用有限。

然而,在整个宏观经济好转后,《规划》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它强调科学统筹,提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明确规定,产业升级调整的方向是“向高端产品发展和支持企业联合重组”,同时,将淘汰“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这种通过改变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石化行业发展的思路是《规划》的最大价值,为行业的长期良性发展提供了基础。

6 第二期储备基地全面展开未来或不再“望油兴叹”

9月24日,新疆独山子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开工建设。储备规模为300万立方米,主要储存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输入的原油,预计2010年10月建成。库区占地95公顷,规划建设30座储罐,每座储罐的容积为10万立方米,总库容约220万吨,工程投资26.5亿元。

独山子储备基地的开工标志着中国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全面展开,此后还将陆续兴建锦州等7个储备基地。

点评:年初时的低油价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收购境外资源、增加石油储备的好时机。然而,没有存储的地方却让我国错失良机。

这为我国石油储备体系不足敲响了一次警钟。自从上世纪两次石油危机以来,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石油储备体系:美国的储备量是世界最大的,截至2009年2月初,美国石油战略储备超过7亿桶,商业原油库存达3.5亿桶,可以使用150天,创了历史新高;所有一次能源几乎全部依靠外国的日本却有着世界上最完善的石油储备系统,不仅有国家储备,还有民间储备,不仅有原油,还有液化石油气,储备绝对量仅次于美国。反观国内,即便动用一期四大石油储备基地的全部库容,也不过相当于十余天原油进口量。

有足够的储备才能很好地平抑石油投机、稳定石油价格、应对突发事件,这对中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我国目前也正在因此加快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在二期8大基地建设完成后,还将继续兴建第三期基地。但愿在未来,我国不会再有“望油兴叹”的感慨与惋惜。

7 “气荒”席卷而来呼唤体制健全

11月上旬,随着突如其来的雨雪天气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提前进入寒冬,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范围“气荒”席卷武汉、西安、太原、成都、重庆、南京等地。各地供气缺口为20—50万立方米/天不等、加气站处于停业或者半停业状态、工商业用气大面积停供、居民用气紧张、天然气批发价格平均每吨暴涨20%……

点评:天然气供应短缺,以前不是没有,但是这么大范围的却是头一次。乍看上去,这次突如其来的天然气紧张只是源于“雪一直下”。可事实当然不会那么简单:这场雪只是把若干暗流涌动的潜在矛盾,暴露在了公众面前。

天然气供应短缺是垄断体制的必然结果吗?造成“气荒”的根源是供需矛盾还是价格过低?我国天然气市场目前以供定需而非以需定供的格局如何打破?应急准备不够该由谁承担责任?滞后的储气和调峰设施应由谁来建?诸多问题归结为一点:“气荒”背后究竟隐藏了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哪些问题?

可以说,这次“气荒”是我国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阶段矛盾的集中爆发。从积极的角度看,它有助于企业、政府、用户各方达成共识,制定出综合的可执行的天然气市场规划:协调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加快价格体制改革、建立储气调峰体系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市场逐渐完善,以规避“气荒”的再次发生。

8 中石化收购Addax频频“出海”助推安全

6月24日,中石化宣布以72.4亿美元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普通股100%股权,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进行的最大一笔海外油气资产收购。

在短短一年之间,中国石油企业“出海”动作频繁,其中中石油为最。仅就大单而言,6月,中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股权;7月,中石油和BP联合中标伊拉克油田项目;11月,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第四大石油公司;12月,中石油、法国道达尔以及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联合中标伊拉克哈勒法耶油田项目。

点评:今年以来,在中国公司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作用下,中国油企的海外收购进入了一个密集期。不仅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而且收购的形式和内容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由发展中国家扩展至发达国家、由上游为主到上下游并重、由单兵作战到联合行动。这表明中国石油公司的信心正在增强,过去中国一直更倾向于政府间的协议和贷款换石油的做法,而此番并购潮中,中国公司正逐渐以更加公开的方式、更加独立的身份达成高规格的跨境交易。

这些并购案的实现,对于我国完善产业链、优化资产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等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我国进口石油依存度近50%,只有从上游掌握更多的资源,才能抵御国际能源价格的快速波动,稳定国内能源价格,进一步加强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

不过,收购本身只是开始,收购以后如何成功“消化”才是关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运作,尚任重而道远。

9 独山子炼化项目投产“大跃进”炼油喜忧参半

9月21日,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成投产。这一工程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000万吨蒸馏、200万吨加氢裂化等10套炼油装置,100万吨乙烯、90万吨聚乙烯、55万吨聚丙烯等11套化工装置以及公用工程,总投资300亿元。

根据今年公布的国家能源局3年油气规划,我国将逐步形成宁波、上海、南京等规模超过年3000万吨以及茂名、广州、惠州、泉州、天津、曹妃甸等规模超过年2000万吨的9大炼油基地。

点评:得益于国家对炼油项目的扶持以及市场需求的上升,今年国内大炼厂、大乙烯项目呈现遍地开花之势。这对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无疑是一个正面消息——对于我国的石油产业链而言,资源环节已经不占优势,为了能够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在加工环节下工夫。

然而,炼油“大跃进”也带来了产能过剩的质疑。目前这些炼厂大多处于规划或者建设阶段,还没有从现实层面带来成品油产量的激增,而此时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经难见供不应求的局面。试想,一旦迎来几年之后炼厂扎堆投产的高峰期,国内市场能否容纳下比现在多上亿吨的油品?

在炼油如此大干快上的背景下,从2007年的“油荒”到可能的产能过剩,似乎只有一步之遥。或许,石化行业需要的,是再进一步的结构调整。

10 中海油南北售油市场主体多元化加速

5月,中海油控股了北京中油华路石化有限公司和汉沽管区中油石油销售有限公司,旨在依靠其油库资源展开油品批发及零售业务。这也是中海油“两洲一湾”销售战略的一部分。

10月29日,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携手壳牌组建延长壳牌(四川)石油有限公司,计划在四川建设和运营100座加油站。这也是首家非央企油企跨省经营。

点评:一直以来,国家规定成品油批发和零售只能由两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经营,自从2007年商务部公布新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中取消了经营企业的性质限制,代之以经营规模的限定之后,这两个市场正式开放。就在今年,依托此前基础设施建设等准备工作的完成,中海油、延长等酝酿已久的卖油梦终于成为现实,成品油销售“坚冰”初破,从真正意义上推动了主体多元化进程。

这对于一直朝着市场化进军的我国成品油市场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它有力地打破了两大巨头的垄断,推动了我国成品油机制的改革完善。只是,这对于中海油、延长等企业自身而言,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在终端市场形成气候,恐怕还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毕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的成品油市场早已经被两大公司,甚至外资、民营企业“筛沙子般地”筛过无数遍了。即便是实力上佳的中海油、延长,也难逃网点匮乏、经验缺失、需求侧不确定等诸多阻碍。未来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福建机顶盒支架

广州磕头机

辽宁微型电动机

广东盐雾腐蚀试验箱